2020年是中國“十四五”電力規劃製定的窗口期。無論是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召開的“十四五”電力規劃工作啟動會議,還是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了進一步提升電力供應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性。
在中國能源轉向追求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未來五年要以何種途徑來實現能源安全和電力供應穩定,已成為能源業內廣泛討論的話題。
各方意見:煤電角色之辯
從2019年開始,關於繼續擴大煤電裝機規模以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聲音不斷湧出。國網能源研究院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電力係統中需要12億千瓦以上的煤電裝機;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建議煤電裝機在2030年達到13億千瓦的峰值;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則認為煤電裝機到2035年要達到14億千瓦才能滿足電力需求。
另一方麵,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薑克雋則提出,“十四五”期間中國無需新增煤電裝機。
從曆年統計數字來看,的確,中國從2015年開始出現煤電產能過剩的問題,煤電機組利用率持續下降,年運行小時數從2014年的4746小時下降到2019年的4384小時。
中國電力係統近幾年一直存在整體電力過剩、而尖峰電力短缺的問題。如果依賴增加電源來滿足*大電力負荷需求,將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造成嚴重的投資浪費和電力資源擠壓。
可見,各方對中國煤電未來增長空間的判讀出現如此巨大分歧的關鍵點在於,在確保未來電力安全和滿足*大電力負荷的不同解決方案中煤電應扮演何種角色。
後疫情時代的產業機遇
當前,中國電力供應安全麵臨的主要難題,是經濟生產與社會民生的短時尖峰負荷供應短缺,背後根源是中國電力係統結構性問題——基礎電源過多、尖峰資源不足。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漸緩和,社會生產恢複、新基建提振電力消費、經濟增長向服務業轉軌和多元化用電需求增長,“十四五”電力規劃、尤其是煤電規劃,需要更充分地考慮國家中長期的能源發展戰略。
與此同時,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複蘇計劃也大力推進了大數據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新基建的發展。這些新基建未來將有助於更好地預測用戶需求,管理能源調度,優化電網調峰。
近期出台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意見稿,也在傳遞著利好消息,大數據和新能源車充電樁等新基建的大力發展將進一步強化電力安全,並減少電力體係對新建煤電的需求。
聚焦——煤電效益與轉型路徑
如何建設更穩定經濟的電力供應體係?如何製定更科學的調度保障路徑?如何明確在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中煤電的定位與功能?
當下世界經濟和能源需求麵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十四五”電力規劃更需要重新審視僵化單一的電力供應思路,把握好新能源、新基建、大數據等技術發展窗口。
國際非營利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能見「麒麟學院」,將於6月19日下午2:30-4:30舉辦線上研討會,並邀請到李俊峰、胡兆光、徐震、袁家海四位*能源*,共同探討當前電力體係規劃的挑戰與機遇。
本文轉載自見能源之新,內容均來自於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係午夜探花视频予以刪除!